佛心慧語

佛心慧語
請選擇單元

菩薩的無私精神,付出不必求回報

另外小乘、大乘的悲心,在作用上和影響力上,也不相同。小乘的影響力較小,因為他對悲心仍有所期待,希望得到回報,大乘悲心並未對回報有任何期待,更加無私,因此帶來的利益更大。

如同《佛陀本生傳》中看到,佛陀過去生中,為了利益他人而捨棄自己的性命,且在捨棄性命之時,還發願說:我這麼做,不是為了自己得到暫時或究竟的快樂,一心只希望對方得到快樂。

一個菩薩行持利益眾生的善業後,他會將這樣的功德迴向給盡虛空眾生。由於這樣盡虛空的迴向,又會產生如虛空般廣博的善業,因此菩薩又會再次迴向,在這樣的循環之下,一位菩薩的善行無量、迴向無量。

我覺得這一點很重要,希望大家都能學習菩薩的無私,不然我們很多時候做一點好事,就想要得到別人的讚嘆,或者期望得到一些不同的對待,這樣心量就小了。
再來是「勇氣、心力」大小不同。一位菩薩不論經歷再長時間、面對再多數量的眾生、面臨再困難的任務,他都無所畏懼,隨時準備好穿戴著悲心的鎧甲,願意面對各種的考驗,甚至他會愈挫愈勇,心的力量隨著各種考驗而增強,這都是二乘行者無法做到的。

以「時間」來說,不論多長時間,菩薩都願意幫助眾生。經典中常使用「劫」這個時間單位作形容,一劫的時間是非常長的,大家本來對於成佛還抱有一點希望,但若聽到「需要一劫之後才成佛」,可能很多人就會放棄了,因為一劫真的太長了。但是菩薩是毫無畏懼的,他會願意用一劫、甚至更多劫的時間,去幫助眾生,那怕對象只是一個生命,他都義無反顧。

     雖說從眾生到佛陀都具有悲心,但有程度上的不同,因此悲心的類別是很多的。
另外還有一種說法,就是「外道有悲心,但無大悲心;二乘行者有大悲心但無殊勝悲心;菩薩具備殊勝悲心,但沒有大殊勝悲心;佛陀則具備所有的悲心」。

這裡的一些解釋是,「大殊勝悲心」和「大悲心」其實相同,因此,菩薩也具有大殊勝悲心。但是「大殊勝悲心」可分為兩種,一種是行持上的,一種是果位上的。行持上的大殊勝悲心,是從登地菩薩到最後有際、即將成佛的菩薩都具有的,而果位上的大殊勝悲心,是指佛陀才有的。

總之,「悲心」、「大悲心」、「殊勝悲心」還有更多細微差別,學習經論時去瞭解不同的差別是有幫助的,但對我們現在來說,無論佛陀、菩薩有沒有悲心,都沒差別,因為反正自己都無悲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