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課程

現行台灣佛法教育

如果您走訪道場,跑過法會,和其他佛子們聊天,您將會發現到,現在學佛人的管道,無非是下列情形:

1.師師相承:

親近一位法師或是道場,經由皈依,親近,乃至護持,到後來完全接受法師的開示與指導學習。
這是比較傳統的學習方式。

2.自己讀書:

這是佛教界,甚且是佛教內外絕大多數的學習方法。不過佛書林立,怎麼樣抉擇與判別,真的也讓初機學人傷透腦筋。

3.法會參與:

也有佛子透過時常參加法會,培養自己的道心,法會中聆聽師父的開示,逐漸增長佛法的見聞。

4.聽經聞法:

這是比較進一步的參學方式,通常佛子學佛一段時間,或皈依以後,都會參加講經法會,聽聞法要。
事實上,這是台灣現階段居士們吸收佛學知識最重要的來源。

5.進入佛學院:

這是學佛比較優良的管道,不管如何,接受完整次第的課程,在學佛的路途上是妥當的道路。

然而,台灣佛教界的居士們學習佛法卻也常備感艱辛,目前雖然沒有具體的數字統計,但我們可以感覺得到,絕大多數居士都是以「自修」方式學佛。在時下流行的印經風氣底下,台灣佛教已經建設了一個容易取得經書的環境,不論是教內或教外人士,絕大多數都是透過自取自讀的方式來了解佛教,進入佛教。但是台灣佛教並未就教育體系與教學資源部分作好建構,導致佛書容易取得,容易拋棄的現象,甚至有人取得佛書,發生誤讀,誤入歧途的現象。

佛書容易取得,但是教義精深,如沒有善知識引導,誤讀誤入歧途的現象是容易發生的。佛書為何會發生誤讀現象?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語文,相關註蔬,乃至於佛教歷史淵源等相關知識體系不明等緣故。事實上,佛教因為歷史源遠流長,又因對眾生的因材施教,發展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是很自然的現象,然而這些盤根錯結的歷史,與經教發展的背景知識,如無專業人士的研究,根本不容易清楚的了解。須知經教必須經過好的教導,佛子們才能方便入道。否則,佛教部分經典,如《金剛經》這樣好的經典,卻也有因為有人錯解,導致變成了外道的經典,初機學佛不慎,誤入歧途,豈不冤枉?感謝過去祖師大德們努力倡導助印經書,但是我們更應該繼承祖師大德的志向,進一步學習與教導佛祖傳下來的經教。

過去中國佛教從唐宋以後強調修持,雖然在實修實證上面建立了良好的風範,但是長期忽略經教體系的建構與教學結果,自然經教研究發展的腳步十分緩慢,研讀經教常被視為浪費時間,所以會說法的法師就越來越少,整個佛教的寺廟就發展成經懺法會的基地,有的甚至變成了父死子繼的子孫廟。這就變成了民國初年,太虛大師要亟力改革的重點。

現階段的佛法教育,常常就是以方便開示和講經法會的場合,在家居士才能聽聞一點法要。要受完整的佛學教育就應該去佛學院,但是上班族的在家居士怎能騰出幾年的時間待在佛學院呢?結果造成在家信眾的教育,以方便開示與講經為主,特別是講經,常常法師開大座,講授某經某論,但不注重聽眾的水平,而是趁著講經的同時,順便講授一些佛學知識與學法的觀念。多年以來,傳統佛教就是以這樣方式來教育信眾的。這種傳授經典的方法,當然有其好處,最大好處就是省時省事,一下子可以向廣大信眾弘法,但是卻也很容易把佛法教學給虛浮化,因為畢竟一年當中,這種講經說法的大場面也不是那麼容易就有的。而信眾們,也只好東奔西跑,如檢拾雨露般,跑多少就得多少。而且流行的大型法會,還是各具自己的特色。一個大法師往往有數十萬弟子眾,哪裡有可能每一個佛子都指導呢?於是,就發生一個有趣的現象:大家都皈依了高僧,可是皈依以後,除了趕法會以外,只有聽開示,聽經聞法,但是佛法的全貌是什麼,大家都弄不清楚,其實皈依的那位大師父究竟有什麼特色與法門,恐怕也是不清楚居多。於是就發生了這樣有趣的現象:名山長老雖然只有幾位,但似乎大家都有皈依到,而經過數年之後,仍然是初機。每年皈依的佛子眾高達數十萬人以上,事實上沒有人去統計,有多少人後來退了道心呢?

當代佛教對於教育而言,儘管道場精舍林立,課程眾多,卻以少數幾部經論教學,大型道場則以法會開示為主,專為信徒成長的開設課程少得可憐。事實上,專門開設的佛法次第教學,幾乎集中在佛學院校當中,而教育部承認的大專院校佛學課程,又比不上佛教的佛學院來得完整與密集。然而,攻讀佛學院卻又要花上,少則兩年,多則五年以上不等的時間,對於想要學佛的上班族居士而言,如何能夠花得起這樣的時間呢?事實上,本來佛學院是為了僧眾而開,是為了培養僧材而立。但是在家居士,也需要佛法知識,需要依教奉行。也要依佛法教育體系,有先後的次第。如果忽略了次第,容易混淆名相,觀念容易錯誤。

故講經與開示,固然重要,但僅是方便,而非根本。根本之道,還在於建立教育體系,有明確的學習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