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心慧語

佛心慧語
請選擇單元

觀察上師的功德,而非缺失

觀察上師的功德,而非缺失 

所謂「依止上師」,並不能隨便任誰都去依止,若隨意依止,將會陷於極大危險中,因此在經續當中會講說,要觀察上師達12年之久,因為視為是至關重要的大事,因此,即使要耽擱如此漫長時間,也在所不惜。

所謂要去「觀察」上師、善知識,重點在於去觀察上師的功德,而不是去找過失、挑毛病。現代很多人一用到「觀察」這詞彙,就會從負面狀態去觀察,(法王用英文說「negative」),一直去挑善知識的毛病、找過失。

若是佛教徒、是需求解脫者的話,一定要從功德面出發,去觀察上師的任何功德,並去依止,而非挑毛病、找過失。
因此,最初發心無誤是極為關鍵的,若觀察、挑選、依止上師時的心態出現偏差,即使這位上師具足了無量功德,弟子仍將只看到過失,就會出現很大危險。例如帝洛巴大師值遇那洛巴大師之時,看到的只是一位在江邊垂釣的漁夫。
總之,若觀察後,認識到上師是具德之士,若即使如此卻還不去求法,就會蹉跎很多時間。

就像是元朝皇帝依止薩迦班智達時,最初並未在薩迦班智達近前求法,而是觀察著薩迦班智長達了六年,當確認薩迦班智達在言行舉止各方面都是具德上師時,才向班智達請求說,「現在要依止你,請求你傳給我法。」

薩迦班智達回應說,「你觀察我是否是位具德上師,耽擱了六年,我還沒來得及觀察你,因此我也要觀察你六年」,這樣來回經過十二年後,元朝皇帝和薩加班智達才建立起師徒關係。
也就是在長達十二年中,皇帝並未在薩迦班智達前近前求法,薩迦班智達也未曾為他傳授任何法教,空耗很長時間。但其實人生實在是短暫,無法經得起這十二年的蹉跎。